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人类思想的广袤版图中,诗歌与哲学恰似两颗交相辉映的璀璨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魅力,又在历史长河中彼此交织,勾勒出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轮廓。
自文明破晓,诗歌便以其灵动的韵律、凝练的语言,成为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描绘世间万象的窗口。
从古老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浅吟低唱,到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对英雄豪情与命运无常的宏大叙事,诗歌承载着不同地域、时代人们的欢乐悲愁、梦想渴望,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人文画卷,展现人性的幽微与生活的多样。
哲学则宛如一位深沉的思想巨人,执着于探寻宇宙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社会运行的规律。
从柏拉图构建的理念世界,到亚里士多德对逻辑、伦理、形而上学的系统剖析;从东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对宇宙恒常之道的神秘体悟,到孔子“仁”学思想对人间秩序与个人修为的谆谆教诲,哲学凭借理性思辨与深邃洞察,试图穿透表象迷雾,挖掘世界内在本质,为人类认知与行为锚定方向。
二者紧密相连,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常暗藏哲学思索的火种,哲学理念又为诗歌注入深沉的思想底蕴,拓展其表意边界。
探究诗歌蕴含的哲学思想,既能让我们以全新视角剖析诗歌艺术魅力根源,挖掘文字背后深层智慧,又有助于拓宽哲学研究视野,借诗意灵动弥补哲学抽象冷峻,使哲学理念更贴近生活、深入人心,为理解人类复杂精神世界开启一扇扇新窗。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界对诗歌哲学性的探讨源远流长。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歌与哲学的关系展开激烈争辩,他虽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却也侧面凸显诗歌影响心灵、触动情感的强大力量,为后续研究埋下伏笔;亚里士多德《诗学》则从文学创作技艺、悲剧净化情感等层面,剖析诗歌对人性塑造、社会风尚的潜在哲学价值。
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