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1章</h3>
<!-- S 正文 -->
</h3>
杨炎描绘的画面,让朱元璋心动不已。
对于诸蛮夷小国,他觉得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同时也觉得他们落后愚昧,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所以完全没有征伐的必要,只要他们不来骚扰大明,定期给大明朝贡,朱元璋认为足矣。
但杨炎的话,却让他似乎有了新的认识。
是啊。
他们的国家乃至百姓落后愚昧,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土地里没有黄金白银这类的财富。
每年他们朝贡就有不少的黄金白银制品,足以证明。
而且也正是因为他们落后愚昧,所以以大明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他们,打着救助他们的旗号,掠夺大明需要的财富。
好狠的手段!
想到一船船的黄金和白银,浩浩荡荡的运回大明,朱元璋的心神都忍不住有些激荡。
推翻蒙元,建立大明,让中国大地刚刚经历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内战,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前些年朱元璋视察扬州时,断壁残垣,蒿草遍地,仅有二十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在杨州主簿鲁明义的带领下前来接驾,这一幕幕让朱元璋愕然的同时,心酸不已。
杨宪也是在治理扬州的时候崭露头角。
事实上,新生的大明如今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财政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怎么办?
朱元璋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日夜思量。
总不能和前蒙元一样,不断的加重百姓们的赋税,无限制的搜刮民脂民膏吧?
他本身就是蒙元暴政的受害者,当初家里用来做种的一丁点粮食,都被蒙元给征收了,最终害得父母和大哥活活饿死。
如今自己终于推翻蒙元了,又怎么能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呢?
所以,朱元璋成立大明以后,非但没有加重百姓们的赋税,反而是执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也获得了民间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是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朝廷的日子仍旧是不好过。
财政赤字日益加重。
不说黄金白银了,甚至于,朝廷连用来铸造铜钱的铜都不够用了,落到朝廷只得挨家挨户的去收铜的囧境。
不过朱元璋能够以最底层的出身创立帝业,定然绝非泛泛之辈,他果断采用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
印纸币。
纸币的生产,可比铜币的生产容易太多了。
纸币的出现,迅速的解决了大明面临的财政危机,但同样给大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准备金的概念。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去创造这么一个经济概念。
所谓准备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存放在国库里的银两,确保有充足的清偿能力,可用于调节国家经济,防止通货膨胀。
对于大明而言,国库中没有黄金白银这种硬通货作为准备金,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金银,能够轻而易举的兑换纸币,但纸币却不能兑换金银。
这就让纸币的信用度大大下降,而且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后世经过无数次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只是一张废纸。
然而对于现在的大明,推行纸币,俨然是无奈之举。
在推行纸币的同时,朱元璋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通过将民田大规模转化为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官田的征税额是民田的十倍左右。
朱元璋自己更是厉行节俭,削减官员的供奉,对于贪官污吏更是绝不放过。
印制纸币,增加官田,官俸折钞,赋役货币化等等手段,明里暗里的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如此,才堪堪让常年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度过一重重难关。
可以说,财政问题困扰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都在努力的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甚至说,传承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就是毁在一个钱字上面,也不过分。
如果真像杨炎说的那样,能够有一船一船黄金白银的运回大明,朱元璋做梦都会笑醒过来。
事实上,杨炎说的并非夸大其词。
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麦哲伦等航海家不断开辟出新航线,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便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全球殖民之旅。
这些本国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迅速控制了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掠夺了巨量的黄金白银等财富。
全球范围内巨量的财富涌入欧洲,这让欧洲一时之间富得流油。
物质上的富足,衍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英国更是借此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将殖民推向了巅峰,殖民地到了这个时候不再是单纯的掠夺黄金白银,而是成为了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市场的倾销地。
时至今日,这场殖民活动仍旧深远的影响着全世界。
看看后世英语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就可见一斑。
即便是在二战后,全球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浪潮之后,英国的体量早已不复当初,但是它的国民生活仍旧富足,它以及它的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仍旧在,这便是英国在几百年的殖民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庞大的政治遗产。
杨炎的话,一时之间让一墙之隔的三个人同时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杨炎则是在悠哉悠哉的吃着饭后点心。
吃得差不多了,杨炎这才悠悠道:“所以,既然给了各大藩王兵权,又害怕重蹈历史上的藩王之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走出去,去外面争!”
“外面的天地很广阔,外面有着巨量的财富以及巨量闭塞的土地等着他们去征服,与其在国内争个你死我活,祸国殃民,还不如到外面的世界去捣腾,如此不仅可以杜绝藩王在国内作乱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大明带来巨量的财富,将大明的饼全面做大,让大家都有得吃!”
“何乐而不为呢?”
杨炎的话,让朱标止不住的点头。
杨炎继续道:“想要走出去,首先要建造可以远航的船舶,接下来还要打通航线等等,并非易事,但如果能够做到,将能延续大明国运五百年!”
朱标再次点头。
能够做到杨炎说的那种全世界殖民的状态,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做到了,也就相当抽全世界的血供养大明,那将会是何等盛况啊!
朱标都有些不敢想象。
大明自然也会国运兴隆,日月山河永在……
等等……
五百年?
杨炎刚刚说的是,延续国运五百年吗?
想到这里,朱标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道:“如果真的做到先生所说的那般盛景,也只能延续国运五百年吗?”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眼中更是露出一股怒火。
当初定国号的时候,是他和李善长以及刘基一起深思熟虑,最终将国号定为“明”。
他出自明教,这是其一。
其二,明乃日月二字结合,承天道而定乾坤。古人常以日月比作亘古不变的真理,以日月做皇朝国号表示永久不衰。
大明之大,天下无双!大明之明,万古不灭!
即使没有像杨炎所说的什么殖民全世界,什么一船一船黄金拉回大明的盛景,在朱元璋的心中,他创立的大明朝,也是应该绵延万年的。
怎么现在杨炎说,做到了那样的盛景,还只是五百年的国运?
危言耸听吗?
不过这家伙前面说的那些惊人之语,最终都证明是有理有据的。
这一次,他又当如何说?
朱元璋压下心中的怒火,好奇的竖起了耳朵,专心致志的倾听,生怕错过了什么关键话语。
只听墙对面的杨炎道:
“黄公子,天色又不早了,这也是我这一次留给你的课业,为什么只有五百年?你回去好好思考一番,我们改日再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