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程师点点头:"原理上可行,但需要实际测试。
""我们村可以试点。
"我立刻说。
"好!
"郑卫国一锤定音,"周晓阳同志负责制作样机,需要什么材料,科技办协调解决。
"会议结束后,郑卫国单独留下我:"小周,你是难得的人才。
但记住,做事要稳扎稳打,别太冒进。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现在形势在变,但变得还不够彻底。
"我明白他的意思。
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但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回到村里,我立刻去找陈教授。
他看了我的设计后,提出几点改进意见,还从他那宝贝箱子里找出几个轴承给我用。
"你这设计思路很新颖,不像是从现有农机具改进来的。
"他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说。
我心里一紧。
确实,我的设计借鉴了后世的一些理念,在这个时代显得过于"超前"。
"我...看了些国外资料。
"我含糊其辞。
还好陈教授没再追问,只是说:"很快会有大变化。
你要做好准备。
"接下来两周,我白天上工,晚上在自家院子里捣鼓播种机。
李大有给我派了两个年轻小伙当帮手,其中一个是拖拉机手王铁柱,二十出头,壮得像头牛,但对机械有种天然的敏感。
"晓阳哥,这个杠杆为啥要这么装?
"他总爱刨根问底。
我耐心解释原理,发现他理解得很快。
渐渐地,王铁柱成了我的得力助手,甚至能提出一些实用的小改进。
播种机的样机终于完成了。
测试那天,大队部前的打谷场上围满了人,连赵德柱都不得不来"视察"。
我把机器挂